最早是从贝特瑞导入天然石墨技术的江西正拓,2013年的销售收入实现了35%以上的增长。该公司CTO杨建锋表示,正拓的切入点主要是铝壳这一块,但是正拓做铝壳跟贝特瑞有点不太一样。贝特瑞基本上是以天然石墨类的负极材料来做铝壳,而正拓主要是以复合类材料来做。他认为,“在技术的角度来讲,正拓的产品综合性能比较先进,在国内铝壳行业应该是领先的。”
由原来的杉杉硕能团队组建的江西紫宸,则被认为是杉杉潜在的竞争者。据GBII数据,2013年,江西紫宸产量突破2000吨大关,销售额也达到1.6亿元。预计随着销售部人员的扩张,2014年江西紫宸的销售收入还会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
该公司市场营销部副部长高生祥告诉记者,“紫宸现在因为是销售的第一年,还没有理顺,但2015年肯定是我们占的市场份额会比较大。”对于记者问及其能否超越杉杉,高生祥则表示“不好说”,要靠团队后期的整合,包括研发体系的建设,以及对市场未来走向的判断。
价格持续下降
2013年,负极材料市场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价格的大幅下跌。
因为锂电池整体下挫,高生祥告诉记者,2013年负极材料的价格已经快降30%了,而2014年价格下降仍不可避免。
事实上,近年来负极材料的价格一直处于持续下降状态。
据GBII数据,2010年,负极材料均价为7.95万元/吨,时至2013年每吨负极材料价格跌去0.45万元,年均跌幅达6.5%。GBII预计,未来3年,负极材料均价将维持5%~10%的年均跌幅。到2015年,负极材料均价将从2013年的6.5万元/吨,下跌至5.7万元/吨。
GBII负责人罗焕塔告诉记者,“这种价格的持续下跌,一方面源于下游锂电池价格下降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因为2009年以后,新增的负极材料企业为了获取市场份额,往往以低价策略行事,使企业间的竞争愈演愈烈。”
记者了解到,2013年,宏观货币政策紧缩,动力电池投资萎缩,传统方形电池需求低于预期,50%以上中小型生产企业销售额出现了下滑,并且毛利率下降至10%~20%之间。
随着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大部分企业通过延长账期和降低产品价格来获取下游客户的青睐,并根据企业自身的不同情况来制定定价策略。有业内人士表示,有的公司以最初低价策略,迅速深入地进入市场,从而快速吸引来大量的购买者,赢得较大的市场份额,待市场份额扩大后,再调整市场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中国本土负极材料企业的不断扩产,日本大型负极材料生产企业在华的大批量投产,也是进一步促使价格的下降的重要原因。
有资料显示,以日立化成、三菱化学、JFE钢铁株式会社、东海碳素、吴羽化工、昭和电工为代表的日本企业,正纷纷把负极材料生产基地向中国转移。
毋庸质疑,国际巨头纷纷在华扩张产能,一方面是为了进一步降低制造成本,另一方面则看中了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
尽管如此,在鲍海友看来,“价格打得很厉害说明利润还是高,只要利润高,自然而然是有价格战的。一旦只有5%的利润了,你看还有价格战吗?”只有降到成本附近的时候,就没有利润空间了,而都没有利润的时候,新的盈利点又来了,他表示,“就像电脑利润低了,但手机的利润又来了,手机赚不到钱了,智能手机又赚钱了,总会有新的盈利点出现。”
现实是,价格战已使大部分企业的毛利率被压缩到25%以内,净利润则基本在5~10%。负极材料的利润空间已经所剩无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