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未来哪种负极材料会成为主流,“差异化”竞争已经成为负极材料企业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

杉杉股份股价走势图

十几年来,中国负极材料市场始终是贝特瑞和杉杉两家独大。随着新进入者的增多,国内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市场格局正悄然发生变化。

2013年,具备撼动贝特瑞、杉杉龙头地位可能的负极材料企业渐成气候。

受新一轮补贴政策影响,锂电行业又将迎来一波投资热潮。

可以预见,2014年负极材料市场竞争将更为激烈。

企业格局变化

众所周知,中国的负极材料市场一直处于典型的寡头垄断状态。

因工艺技术逐步成熟,成本优势凸显,以贝特瑞和杉杉为龙头的中国负极材料厂商,抓住日韩企业产业转移的机遇,积极扩大产能,带动中国负极材料总体产量实现大幅增长。

据高工锂电产业研究所(G B I I)调研数据,2013年,中国负极材料企业共实现产量3.98万吨,占全球市场份额的比重达68.03%。

其中,仅贝特瑞和杉杉就共占43.59%。

从贝特瑞和杉杉的技术积累和雄厚实力,我们不难得出,短期内这两家企业的垄断地位无人能破。

深圳市斯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鲍海友表示,“贝特瑞作为(负极材料行业)老大,谁也撼动不了,至少是近期撼动不了。杉杉目前量小一点,但是确实还是有一部分量的,所以我想目前谁要想撼动他的地位也是有难度的。”斯诺是国内排名靠前的负极材料厂商之一,2013年销售额过亿,今年计划产量突破3000吨。

尽管两家企业共占据了全国过半的市场份额,但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其他负极材料厂商也在快速崛起。

据GBII调查统计,2010~2013年间,中国负极材料生产企业数量增长了67%。其中,2012~2013年,江西紫宸、江西正拓、深圳斯诺产量均出现大幅增长,其中江西正拓在2012年的增幅更是达到84.6%,2013年江西正拓和深圳斯诺出货量均突破千吨大关。

事实上,除了斯诺已经有着十年的经营历史外,江西正拓和江西紫宸的成立时间都并不算长,甚至后者进入市场才一年时间。

[责任编辑:赵卓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电池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电池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 邮箱:119@itdcw.com

电池网微信
负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