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石墨烯概念股又“有点热”,纤薄的新材料搅动着证券市场的一池春水。 上月底,中泰化学宣布成为石墨烯“新兵”,股价即现涨停。 7月31日晚,近年热门的石墨烯概念股中国宝安

最近几天,石墨烯概念股又“有点热”,纤薄的新材料搅动着证券市场的一池春水。

上月底,中泰化学宣布成为石墨烯“新兵”,股价即现涨停。 7月31日晚,近年热门的石墨烯概念股中国宝安又收获利好,其子公司申请的专利获得授权。

宝安石墨烯专利获授权

记者日前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网页上看到,在最新一期《发明专利公报》中,中国宝安子公司深圳市贝特瑞纳米科技有限公司申请的 “带状石墨烯的制备方法”发明专利已获授权,申请日为2012年3月31日,授权公告日为2013年7月31日。深圳市贝特瑞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由中国宝安集团控股的一家致力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用正、负极材料及纳米应用的专业化生产制造商。

专利资料显示,该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带状石墨烯的制备方法,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简化工艺,有选择性地制备单层和多层石墨烯。资料中同时提到,“石墨烯导电性好、纤薄、坚硬,非常适用于制造显示屏和太阳能电池板。带状的石墨烯用处更大,在10纳米左右的宽度上,电子被迫纵向移动,使石墨烯可以像半导体一样起作用。半导体石墨烯将在电子工业大展宏图。 ”

中国宝安最近也对此发布公告,称公司目前尚未收到国家知识产权局下发的该专利《发明专利证书》。一旦收到该《发明专利证书》,公司将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公告还表示,该专利的授权对公司生产经营及收益影响近期无法判断,但未来有利于保护公司的自主知识产权,促进技术创新,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目前,贝特瑞公司石墨烯项目处于应用研究阶段,尚无法预测相关产品投入商业应用的时间及对公司未来收益的影响程度,尚未批量对外销售,未对公司业绩产生实质性影响,其市场前景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敬请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

记者还注意到,早在一个多月前,宝安专利获批的消息就已经被媒体透风。 6月24日,《中国证券报》、《证券时报》分别刊登题为“中国宝安再获石墨烯专利”和“中国宝安两项石墨烯技术专利”的文章,称贝特瑞公司提交的“带状石墨烯的制备方法”获得授予专利权。并且,公司在石墨烯产业化的努力得到了诺奖得主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的认同,双方建立了联系。对此,中国宝安进行了公告澄清。

“分羹”石墨烯由来已久

事实上,房地产起家的中国宝安是近年来热门的石墨烯概念股,“分羹”石墨烯概念由来已久。

据媒体梳理,中国宝安在开拓石墨烯领域上的热情一直未减。自2011年4月发布关于获取鸡西柳毛地区石墨矿产资源的进展公告以来,中国宝安多次发布关于石墨矿、石墨烯相关的进展、澄清公告。 2012年,贝特瑞公司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与石墨烯相关专利4项申请,在2013年4月获得一项专利。

据中国宝安2011年1月公告称,自2008年起,贝特瑞公司在原有石墨技术的基础上,开始了石墨烯的研发和产业化攻关。信达证券2011年发布的 《石墨烯让股价飞》报告中也透露:“大概是四年前,公司总经理看到关于石墨烯的资料,由于公司主营产品中有石墨这一品种,因此要求研发团队进一步开发研究,现在是深圳贝特瑞的纳米子公司进行研发。石墨烯的需要主要还是靠下游驱动,从实验到量产不是短期之内可以看到的,但是对其未来发展前景还是非常乐观的。 ”

当年,宝安曾陷入“石墨矿”风波。据悉,平安证券、信达证券、湘财证券、国泰君安四大券商均发布研究报告,称中国宝安存在石墨矿,且鸡西的矿已拿到采矿权。记者在国泰君安研报中看到,“宝安拥有天然鳞片状石墨主要产地储备——黑龙江鸡西石墨矿,探明储量极为丰富,为后续石墨负极材料、石墨烯的研制打开巨大的空间。 ”中国宝安股价因此飞涨,一个月股价涨一倍。

对此,宝安屡发澄清公告否认。 2011年3月1日公开否认此事,当年3月14日再次发布澄清公告称,公司目前正在积极寻找石墨矿资源,但未拥有相关矿产资源,所使用的石墨原材料主要来自采购,股价随之大跌。 3月15日,中国宝安澄清公告中再次披露了控股子公司深圳市贝特瑞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在鸡西寻找和收购石墨矿的情况说明,其中指出:“该拟购买的石墨矿资源位于鸡西市柳毛地区,资源储量为5000万吨以上。该矿产目前仍在协调之中,交易价格和交易方式尚未明确,且公司无法确定能否取得相关矿产。 ”

今年6月13日,中国宝安发布公告,确认其控股“孙子”公司鸡西长源矿业有限公司将于6月试生产。中国宝安称,长源公司是其子公司贝瑞特的控股子公司,主要从事石墨开采、选矿和石墨制品加工等,其石墨原矿年处理量为60万吨,目前正在进行设备调试,计划于6月底试生产。

长江证券研究报告表示,预计中国宝安2013、2014年的每股收益分别0.18元、0.22元,但未来看好公司在锂电池材料的布局特别是上游矿产的开拓以及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故维持公司“买入”评级。

火爆石墨烯带来利润

虽然石墨烯尚未给相关上市公司带来直接利润,不过并未降低它们加入这个行列的热情。近日,多家公司收到石墨烯利好。

7月30日,中泰化学公告称,拟向厦门凯纳石墨烯技术有限公司投资,获得35%股权,总投资额为1412.78万元。

中泰化学称,厦门凯纳是国内首批从事石墨烯、石墨烯微片生产研发的新兴专业化高科技企业。目前,厦门凯纳石墨烯的小试已成功,正在积极开展中试。为加快公司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拟与厦门凯纳合作,依托中泰化学在阜康工业园建设的研发实验基地,结合厦门凯纳的技术及研发力量,对石墨烯技术开发、应用及其衍生产品领域进行研究,重点研究石墨烯与PVC产品的结合和应用。

因溢价收购石墨烯企业股权,中泰化学股票7月31日涨停。

7月29日晚间,针对近日有关媒体报道力合股份涉及石墨烯业务的传闻,力合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没有直接参与石墨烯生产业务,但公司间接参股公司常州二维碳素科技有限公司涉及石墨烯业务。

据该公告称,力合股份通过深圳力合高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力合光电传感股份有限公司等,仅间接持有二维碳素1.679%的股权,二维碳素主要从事石墨烯透明导电薄膜材料的研发与生产。

力合股份提示,目前二维碳素具备石墨烯透明导电薄膜的生产能力,但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决定具体产量,该公司经营业绩尚无法预测。投资收益的实现取决于二维碳素的分红情况。此项股权投资,短期内不会给公司业绩形成重大影响。

但市场并不这么保守。因通过子公司间接持有常州二维碳素股权,力合股份随即成为石墨烯概念股的领涨龙头,股价强势涨停,并带领石墨烯概念股集体逆市飙涨。

消息面上也是利好不断。上月中旬,石墨烯产业发展趋势及投资论坛在北京举行,并成立 “中国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此次论坛围绕石墨烯制备技术、石墨烯引导哪些新兴产业链、石墨烯最具商业价值的应用领域,以及如何理性投资石墨烯产业等四大主题进行探讨。论坛的召开也给石墨烯带来了新的热炒空间。

此外,江苏常州二维碳素科技有限公司近日宣布,其年产3万平方米石墨烯透明导电薄膜生产线将投产。这是公开报道中已知的全球最大规模生产线,由此直接带动近期石墨烯概念股成为市场反复炒作的焦点。

神奇材料带来大能量

纤薄的一层材料,竟能让众多上市公司为其“折腰”?石墨烯究竟是什么样的神奇材料?

资料显示,石墨烯是已知材料中最薄的一种,只有0.34纳米厚,肉眼不可见,一根头发丝的直径大概等于十万层石墨烯叠加起来的厚度。石墨烯非常牢固坚硬,作为单质,它在室温下传递电子的速度比已知导体都快。

此前,石墨烯一直被认为是假设性的结构,无法单独稳定存在,直至2004年,物理学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成功地在实验中从石墨中分离出石墨烯,从而证实它可以单独存在,两人也因“在二维石墨烯材料的开创性实验”共同获得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石墨烯有“黑金子”之称,特殊的结构形态使其具备目前世界上最硬、最薄的特征,同时也具有很强的韧性、导电性和导热性,是一种理想的替代型材料,被认为将在半导体、光伏、锂电池、航天、军工、LED、触控屏等大量领域带来材料革命。

据媒体报道,美国俄亥俄州Nanotek仪器公司的研究人员利用锂离子可在石墨烯表面和电极之间快速大量穿梭运动的特性,开发出一种新型储能设备,可以将充电时间从过去的数小时之久缩短到不到一分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快速充电”。新型石墨烯电池实验阶段的成功,无疑将成为电池产业的一个新的发展点。电池技术是电动汽车大力推广和发展的最大瓶颈,而目前的电池产业正处于铅酸电池和传统锂电池发展均遇瓶颈的阶段。石墨烯储能设备研制成功后,若能批量生产,将为电池产业乃至电动车产业带来新的变革。此外,石墨烯也将给手机触摸屏带来变革。与现有手机触摸屏材料相比,石墨烯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最薄、几乎完全透光、强度最大的材料,适合在电子信息产业中应用。它自身只吸收约2.3%的光,能做到几乎完全透光,让触摸屏亮度更好。同时,它还具备很好的柔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弯曲折叠,不会对屏幕造成损害。据悉,像IBM、三星这些大企业都相当关注它的发展。

有分析认为,石墨烯开创了21世纪的新材料纪元。目前尚未产业化,近期无法形成大的商业规模。但是,一旦实现产业化,其产值至少在万亿元以上。

[责任编辑:赵卓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电池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电池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 邮箱:119@itdcw.com

电池网微信
石墨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