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墨烯产业化进程发展较快的美国和韩国,其研发和产业化主体都以企业为主,各企业的研发部门通过建立联盟实现技术共享,企业既掌握核心技术,又洞悉市场需求,从而可有效推动石墨烯的研发进程、研发成果转化进程和产业化进程。中国亟需建立连接研发主体和产业化主体的产业化转换平台,推动研发成果向产业化应用转化。
其二,高端应用缺技术。实际上,能够体现石墨烯核心价值、打造万亿级产业链的应用领域是半导体和微电子产业,属于石墨烯的高端应用领域,同时也是对石墨烯生产工艺要求最高、尚不能实现工业化生产的领域。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目前中国能够克服高端石墨烯产业化生产瓶颈并掌握石墨烯规模化生产技术的单位还微乎其微。中科院重庆研究院制备出的国内首片15英寸单层石墨烯,以及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信息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出的锗衬底单层石墨烯等研发成果,都因生产工艺不成熟导致生产成本高昂,也就无法实现低成本和规模化生产。
常州二维碳素科技有限公司2013年投产的年产3万平方米的全球最大规模石墨烯透明导电薄膜生产线,也因未克服生产大尺寸单晶石墨烯薄膜的技术瓶颈,以及高昂的化学气相沉积法的生产成本,导致下游生产商缺乏购买积极性。华为和中兴等目标客户普遍持观望态度,并没有将石墨烯透明导电薄膜正式应用于其产业化生产中,因此也就无法形成规模化的产业链。
其三,低端应用缺市场。对于石墨烯的低端应用,最大瓶颈仍在于缺市场,下游应用市场发展缓慢制约了石墨烯的推广应用。
目前,还没有一个应用领域可以实现石墨烯的规模化生产。以动力电池用石墨烯为例,宁波于2012年建成全球首条年产300吨的石墨烯生产线,并可以实现电动汽车用高容量锂离子电池和高性能磷酸铁锂动力电池的产业化生产。但是,受我国现有电动车的配套服务、基础装置等不健全影响,该产业链至今尚未完全市场化。
此外,石墨烯散热器件是另一个技术门槛低、产业化前景好的应用领域,但由于石墨烯只有几个原子厚,无法用于大型器件的散热,因此下游产业化市场只能被局限在微小器件的散热配件中。现阶段,一个年产量400公斤的石墨烯生产商,平均每年只能卖出200公斤,需求主要来自高校和研究机构,且采购量多以克计,不足以支撑石墨烯的产业化发展。
高端升级技术低端加快应用
中国石墨烯产业化之路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逐步推进。从宏观上而言,要搭建政产学研用互促合作的产业化转换平台。
一是加强“政产学研用”合作创新体系建设,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出台扶植石墨烯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加强政策引导,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整合高校和研发机构等创新资源,加强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推动石墨烯重点关键技术实现突破;鼓励企业创新,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紧密合作,成立企业技术中心,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二是鼓励地方创立石墨烯专业园区,建设完善的公共服务平台,发挥专业园区在产学研合作中的载体作用,进而形成产业孵化培育体系,推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发展。
具体部署中,一方面,稳步进行高端应用领域的技术升级。可以从三个方向突进,一要推动单层石墨烯薄膜的研发进程,实现高纯度和无夹杂单层石墨烯的可控微操作,满足下游半导体和微电子产业的研发和工业生产要求,推动半导体和微电子产业的改革升级,为即将到来的“后摩尔时代”进行研发和产业储备。
二需推动石墨烯薄膜生产设备的研发进程,降低化学气相生产法的生产成本,突破技术瓶颈实现石墨烯薄膜的连续化和规模化生产。
三则搭建薄膜领域研发主体和产业化主体的合作平台,有针对性地稳步推进下游厂商所需的石墨烯透明导电薄膜的研发进程,突破大尺寸石墨烯薄膜的生产瓶颈,调动下游厂商促进石墨烯薄膜产业化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合理加快低端应用领域的市场化进程。石墨烯电极领域要拓市场,重点要突破下游厂商所需石墨烯电极生产瓶颈,加快重点产品的产业化进程。提高电动汽车和电动公交车等的市场认知度和接受度,建立健全电动车的配套装置设施,搭建平坦畅通的石墨烯粉末-石墨烯电极-超级电容(或锂离子电池)的产业化通道。
同时,石墨烯粉末应用领域要重规划。合理规划现有产能和发展路径,避免重复碳纤维和稀土产业那样的盲目发展、产能过剩、淘汰落后的“三步走”老路。
还有要进一步加快石墨烯粉末的产业化进程,加快相关企业从中试到产业化生产的转化速度,淘汰小批量小作坊式的生产工艺,形成大规模生产,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形成价格优势,刺激下游企业的购买和应用欲望。
对于功能涂料、散热材料、复合材料等领域要重升级。应加强与科研机构、高校的合作,加快技术升级进程,克服低投资回报率的障碍;搭建生产厂商、下游厂商和研发机构的合作桥梁,聚焦重点产品,完善重点产品产业链,刺激重点产品的市场需求,加快重点产品的产业化进程,努力打造石墨烯市场化的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