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能够量产的石墨烯项目,大多并非真正的石墨烯,而是石墨烯粉体,一种不具备石墨烯薄膜优良理化性能的“类石墨烯”,并不具备前者最好的导电和导热性、最坚硬的强度等特质,一般只作为添加剂用于功能涂料、复合材料、散热材料、电池等领域。

  石墨烯产业虚假繁荣  三大短板制约石墨烯产业化

  石墨烯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由单层原子构成的材料,也是目前已知的世上最薄、最坚硬的纳米材料,几乎完全透明。由于其电阻率极低,电子迁移的速度极快,因此被期待可用来发展更薄、导电速度更快的新一代电子元件或晶体管,被业界视为将引领多项产业革命的关键材料,在移动设备、航天航空、新能源电池等领域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自2004年面世以来,石墨烯技术专利申请量就呈井喷之势,专利布局日趋成熟。2012年,全球石墨烯专利申请数量达1829件,同比增长100%。

  在得到高校和科研机构青睐的同时,石墨烯也获得了政府政策资金的大力支持。2013年,欧盟将石墨烯选入未来新兴旗舰技术项目,计划未来十年投入10亿欧元打造石墨烯产业链;韩国政府投入42.3万美元成立石墨烯联盟;中国也投入2.1亿元推动石墨烯产业化。

  但目前中国石墨烯产业化进程面临研发成果缺产业化平台、高端应用缺技术、低端应用缺市场三重挑战。

  石墨烯产业的虚假繁荣

  石墨烯自诞生之日起就受到资本市场追捧,甚至被认为将替代硅材料,从而开启全新的微电子时代。

  这背后一方面源于石墨烯自身优越的性能,另一方面是资本逐利的本质使然。但实际上,中国现有的石墨烯产业化呈两极分化现象,以石墨烯粉末为原料的低端产品,如功能涂料、复合材料、电极材料和结构增强型材料等,虽然部分已初步产业化,但规模小、技术含量与附加值均比较低。以石墨烯薄膜为原料的高端产品,比如微电子材料和显示屏薄膜材料等,或处于实验室阶段,或处于中试阶段,短时间内均不能实现产业化。

  目前,国内能够量产的石墨烯项目,大多并非真正的石墨烯,而是石墨烯粉体,一种不具备石墨烯薄膜优良理化性能的“类石墨烯”,并不具备前者最好的导电和导热性、最坚硬的强度等特质,一般只作为添加剂用于功能涂料、复合材料、散热材料、电池等领域。

  另一个现实的问题是,现阶段下,石墨烯投资与回报还难以成正比。石墨烯产业化背后的研发成本、生产成本、人力成本以及资源成本都很高。

  例如,仅有宁波墨西科技可以将石墨烯粉末售价控制在每克一元钱,一台生产石墨烯薄膜的化学气相沉积法生产仪器售价高达数百万。对于复合材料、功能涂料和结构增强型材料等产值规模较小的领域,如果使用石墨烯,就可能存在投资与回报不匹配的现象。

  资本市场将石墨烯过度渲染为引领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关键材料,却未对当前应用石墨烯的低投资回报率问题给予重视甚至有意回避,导致现阶段石墨烯的产业地位被夸大。

  产业化三大短板

  制约中国石墨烯产业化进程的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其一,研发成果缺产业化平台。现阶段,中国石墨烯的研发主体为高校和研究机构,研发偏重于基础科学而非实用技术,产业化主体则是企业,它更强调市场应用。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缺乏合作沟通,企业和企业之间因为利益竞争,也不可能通过合作共促石墨烯产业化进程,因此研发主体和产业化主体之间,以及产业化主体内部均呈现出封闭式的“自产自销”现象,导致石墨烯的产业化进程缓慢,潜在市场需求不能充分挖掘。

[责任编辑:陈语]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电池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电池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 邮箱:119@itdcw.com

电池网微信
石墨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