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在不缺国产化的锂电池隔膜,缺的是能跟国际巨头抗衡的高端锂电池隔膜。”聊到当前国内的锂电池隔膜市场格局,陈博裕兴奋中带有一丝无奈,“现在的动力电池行业需要更远大的远景,但光靠梦想是不够的。”
2008年成立的深圳冠力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冠力”)以隔膜代理起家,自己做裁切,再转手给国内电芯厂。2009年开始接触湿法膜,2012年8月,冠力的第一条自产双向湿法膜生产线开始量产,现在月产能有80万平方米。
作为总经理的陈博裕,在从一开始就踌躇满志。在他看来,国内的隔膜企业唯有通过技术创新,才能要跳出低端隔膜的竞争格局。
G=《高工锂电》
C= 陈博裕
G:隔膜行业在中国刚起步的时候是怎样的情形?它有怎样的门槛要求?
C:隔膜在中国刚开始起步的时候,披着很神秘的外衣,国内很多人都不了解隔膜技术,都不知道它是什么做的。因为它不像正极材料和负极材料,很容易就能上手。对于小厂来说最容易做的是电解液,起步在两三百万就可以做,做负极材料的话大概需要2000万可以搞定,磷酸铁锂大概是800万左右。但是,做隔膜的话,一个小厂做干法膜最少也要投入2000万。
G:冠力当初是怎样由一个隔膜代理公司转型为隔膜生产企业的?目前拥有那些客户?
C:公司最早是从2006年开始在国内做代理,当时主要是做分切代工,主要的客户是ATL和方凯。到2007和2008年的时候国内的一些厂家有一些变化,早前国内市场以干法隔膜为主,最后因为价格和技术的演进逐渐被湿法隔膜取代,冠力公司长期以来不仅代理国际品牌隔膜给国内的一线厂家,也透过高端的分切技术为国际品牌专业代工。09年的时候开始接触湿法隔膜。2010年是时候我们设计出了一套很完整的隔膜体系,然后送给天津十八所做测试得到技术确认。在这一过程中我认识了著名的投资人陈秋东,在他的帮助下,我很快找到了第一笔投资。
2012年8月冠力的第一条双向湿法膜生产线开始量产,目前月产能80万平米左右。对于隔膜企业来说,前期的资本投入很关键的。因为前期要购进设备,而这一部分又是高固定资产投入。
因为设备很贵,湿法隔膜的一条生产线最少要投入8000~15000万左右。
G:国内的企业是抱着怎样的心态进入隔膜行业的?现在又是一个怎样的状态?
C:现在所有做动力锂电池的企业,没有一家可以说是真正赚钱的,大部分企业的现金流系统都是很微弱的,因为这些企业的客户也没有一个很稳定的现金流。很大一部分是国家在推动,国家政策往往对一个企业会有很大的影响。有很多原料厂家并不是靠销售来产生他们最大的价值。反而是靠项目基金或者和投资公司编织了一个美梦,比亚迪就是一个很特别的例子。王传福当时编织的梦想是给所有的汽车做电池。实际上比亚迪当前的主营业务依然是汽车。当这个梦想遭遇现实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之后,现在就变得很尴尬。
当投资者看待这些厂家的时候,一定会去找现金流比较强劲的公司,最近几年投资者基本都不投下游厂家、不投电芯厂。要么是投原材料、设备或者是投回收等相关的企业。这个产业就会变成只靠着梦想来支撑的,就会变得很辛苦。
G:对于投资者来说,目前锂电行业的投资回报周期是多长?
C:去年全球的经济比较低迷,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都不太好,新能源的回收周期都很长,就当时投得比较成功的几个案例来说。就新宙邦、杉杉股份等几个少数公司获得上市。更多的企业是没有上市,投资周期少于5年的非常少。
当前的基金是5+2 (也就是说5年之内要有回报率),如果5年不行的话,再给你延长2年。国外的这个周期可以延长的时间更长一些,但基本上也是需要企业稳定的成长,并且达到一定的规模及效益的。
G:市场呈现一个怎样的状态?中国的隔膜企业和国外的相比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C:中国从去年上半年,平板电脑软包电池市场非常火,但是从2012年年中开始就慢慢开始饱和了,接下来又转到了圆柱形电池的市场,但是更多是低品质圆柱形电池的竞争。低品质的圆柱形锂电池回温后所用的都是那种很便宜的低端隔膜纸,助长了这种低品类的竞争,所以说中国的隔膜行业只能着重它的量能不能计算价值。
目前国际市场上隔膜的定价分为三个不同的档次,主要分为3块美金、两块美金和一块美金三个市场,而中国的企业基本都是一块美金的市场,2块美金基本是都是美国及韩国的厂家为主。
三块美金是日本的厂家为主体。国外一平米的隔膜可以换中国4到5平米的隔膜,国内厂家生产的隔膜基本都是最低端的位置。
G:目前,高端锂电池隔膜市场依然被美日等少数公司垄断,它们凭借先进的核心技术和制造工艺掌握着话语权,您认为国内企业应该从那些方面着手增强国际竞争力?
C:高端锂电池隔膜的研究与开发在国外已经有逾二十年的历史了,尤其那些垄断于国外相关产业的龙头企业。比如日本的旭化成、韩国的SK、美国的Celgard,都已经形成完整的整合原料生产、专用设备更新、特殊产品开发等多种能力,这些不仅仅是先进的核心技术与制造工艺而已。国内企业最应该着手于缩短产品产业化的时间,其中包括引进卓越人才及技术,或是与国际大厂技术合作等方式。土法炼钢终究会被市场淘汰,加上国外企业的国产计划已经开始执行,光凭着低价而无核心技术是无法维持市场份额的,这也是国内所有锂电隔膜企业都应该认真面对的课题。
G:目前中国在隔膜制造之一块是否有一个可行的国际标准?政府应该在这一部分发挥怎样的作用?
C:目前中国在隔膜领域的生产制还未有可行的国际标准,主要在于下游产业对于国际标准的『需求』并不高。目前国际隔膜厂家主要使用的标准也仅在于『通用标准』,比如干法隔膜多以美国Celgard为标准,湿法隔膜多以日本旭化成为标准。然而,国内隔膜生产厂家都仍有技术瓶颈尚未突破,政府应该扶持有核心技术并且有机会可以与国际隔膜厂家并驾齐驱的隔膜生产企业,进而创造出能超越『通用标准』的中国标准。
G:因为在锂电池这个产业链中,隔膜是技术门槛相对较高的一环,有很多企业不惜重金从外国引进设备,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C:这个目的有两种,其一是经由引进国外相对高端的设备来提高自产隔膜的质量,另一种则是为了能够拿到政府及资金方的支持,以隔膜为主体搞一个类似高新科技产业园的项目。因为隔膜到目前为止是国内技术都还无法攻克的,这个时候他就会引入一些所谓的高端设备,但是完全不管这些设备和自己是否匹配。
G:中国的隔膜企业和外国相比差距在哪里?冠力是如何应对的?
C :中国现在不缺国产化的锂电池隔膜,缺的是能跟国际巨头抗衡的高端锂电池隔膜。目前高端的隔膜市场还是被美国、日本、韩国的少数几家公司垄断,中国的隔膜厂商大多从山寨模仿起步,在产品的质量上一时难以与之抗衡。但是有一个最大的特点:便宜。价格只有其四分之一。但是,存在的问题是,国内的隔膜原材料聚乙烯的质量参差不齐,给隔膜成品带来很大的质量隐患。所以,国内湿法隔膜做得比较好的企业,包括冠力所用的聚乙烯都是从国外进口,以保持产品的稳定性。
冠力的湿法双向隔膜可以把孔隙率做到65%,去年我们申请了很多技术专利,大部分都跟锂电池隔膜有关,冠力目前跟德国一家超过滤膜公司展开合作,以后也会注重这个方向。
冠力所生产的隔膜在应用领域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动力电池,另一个是软包电池。
G:冠力作为一个年轻的隔膜企业,和同行相比拥有那些竞争优势?
C:冠力的最大优势在于对市场的把握力,我们很清楚别人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哪些厂商是我们的潜在客户,而且通过做代理商的积累,我们和这些客户都保持着很好的关系。当我们可以做出过硬的产品时,可以在第一时间掌握市场。
另一个优势是我们本来就是做隔膜厂出身的,双向湿法膜的工艺技术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可以把湿法膜的孔隙率做到65%,超过国际高端水准。
但是也有其他跟隔膜关系不大的企业看到商机也参与进来。目前国内的湿法隔膜大部分价格在6块左右一平米,冠力卖给沃特玛的是9块3,在国内算是很高的了。
G : 近年来锂电池行业屡发隐患, 从“5.26”E6碰撞起火事故到最近的波音787故障,锂电池质量问题一再引发业界关注,隔膜在锂电池安全方面起到怎样的作用?
C:我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个是隔膜充当锂离子通过的桥梁,第二个是保险丝。要隔膜在动力锂电池中担当保险丝的作用不太现实,因为瞬间的高温造成熔融,熔融造成闭口,闭口则会产生短路产生高热高温发生爆炸起火。就聚乙烯和聚丙烯的物理性质来讲,极限基本在120到140摄氏度,如果说温度可高达200度,那绝对是忽悠人的。锂电池对温度的适应是有一个槛的,你不能超过这个极限。现在我们很多厂商的做法是争取最大的效能,争取最大的电性能,这种效能优先的考虑在一定程度上忽视的安全性。
锂电池在安全性主要存在三个问题,首先结构是如何设置的,电池作为电动车的动力部分,设置在哪里最合适是需要科学依据的,目前我国的电动车电池设置还没有固定的规格。二目前还没有真正安全的原材料。但是,可以替代隔膜的材料目前也没有找到。
第三个是也是最重要的还是结构控制和电子系统控制有很大的关系。现在最大的矛盾是做电池的不管结构控制,处理结构控制的又不管电池,在锂电池上中下游产业链都是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协调和沟通。在协调这一块,车企要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国家的调控政策也要参与进来。
G:在新能源汽车发展过程中,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你更看好哪一个?
C :在支持混合动力和纯电动的立场上,我更看好纯电动。只有纯电动才能做到真正的低碳环保。但是站在客户的角度来看,目前买混合动力的汽车更划算。但是,混合动力汽车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很容易出问题,而且维修也比较麻烦。我认为,混合动力汽车只是一个过渡,但这个过渡需要多长时间,这个谁也说不清楚。
G:隔膜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C:未来的趋势会是:小企业越来越多大企业越来越少,市场竞争在一定的时间内还不得摆脱低端的同质竞争的怪圈。到时候会形成3家大企业下面有300家小企业的情形。
冠力的隔膜肯定不会只放在锂电这个市场,锂电这个市场对于冠力来说还是太小,未来我们还会进入超过滤膜这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