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 电池网 战略合作机构真锂研究分析,进入2012年下半年来,全球 锂电池 正极材料 产业从地区分布来看,主要还是集中分布在日本、韩国和中国(包括大陆和台湾地区)这东亚三国。韩国

据中国电池网战略合作机构——真锂研究分析,进入2012年下半年来,全球锂电池正极材料产业从地区分布来看,主要还是集中分布在日本、韩国和中国(包括大陆和台湾地区)这东亚三国。韩国的正极材料企业主要有韩国优美科(Umicore,比利时优美科旗下企业)、L&F、Ecopro等企业,根据真锂研究的调研统计,韩国企业2011年的正极材料总产销量突破1.7万吨,全球占比27.78%,已经超越了日本而排在全球第二位,仅次于中国。需要提及的是,韩国政府大概在2011年的时候开始了一项国家计划,要求在锂电池产业链的发展方面对日本形成全面超越。2010年韩国企业的锂电池总产销量略微低于日本,但到了2011年却略微超过日本而位居全球首位。在正极材料领域,得益于日本311大地震,2011年韩国正极材料的产销量也实现了对日本的超越。

日本正极材料企业则持续着下滑势头,2011年以不到1.3万吨的销量退居第三位,其中日亚化学就占据了1.1万吨左右。这里面虽然也有311大地震的影响,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材料本身的性价比不够所致,也就是说价格太高,使得一贯使用本国正极材料的日本锂电池企业都在转而向中国企业采购。日本的主要正极材料有日亚化学、户田工业、日挥(JGC)、AGC清美、田中化学所、住友大阪水泥等企业。其中,只有日本大阪水泥等极个别企业在生产磷酸铁锂材料,其余大部分还是钴酸锂、锰酸锂和三元材料等正极材料。

真锂研究认为,日本的正极材料企业这两年正在奋力展开自救,主要办法就是将产能向中国大陆地区转移,以降低制造成本,这就需要在中国找到一个合作伙伴。户田工业找的是杉杉,二者与伊藤忠一道在湖南长沙投资组建湖南杉杉户田,该公司2011年正极材料产销量达到3,200吨,在中国企业中排行第三位。现在几乎销声匿迹但曾经在正极材料领域却很风光的AGC清美化学(日本旭硝子(AGC)旗下企业)2011年底将无锡通达锂能科技有限公司变为其子公司,更名为“清美通达锂能科技(无锡)有限公司”,2012年04月重新投入运营,据悉,此举使得AGC清美化学的正极材料年产能增加了一倍。

公开资料显示,清美通达的总资本金为1.5亿元,现有员工约100人,股东构成情况如下:AGC清美化学控股51%,江苏凯力克钴业股份有限公司(KLK)持股41%(之前是通达的控股股东),日本长濑产业持股5%,上海信铭国际贸易公司持股3%。根据旭硝子的预计,2020年全球锂电池正极材料市场需求量将扩大至30万吨,是2010年4万多吨的7倍,前景非常诱人,因此,公司必须重视这个市场,所以要谋求做出些改变。清美通达计划投资4.5亿元,将年产能扩充到7,000吨,主营钴酸锂和三元材料业务。

除了中国大陆之外,其他需求量大的国家和地区也是日本正极材料企业转移产能考虑的重点,如电动汽车时代可能最先到来的北美地区。2010年03月19日,日本伊藤忠商事发布公告称,伊藤忠与户田工业在美国密歇根州、巴特尔克里克设立进行生产、销售锂离子电池的主要零部件正极材料的合资公司以及与生产正极材料原料的加拿大安大略省的户田工业的子公司Toda Advanced Materials, Inc.(以下称“TAM”)合并成立合资公司。

密歇根州已确定将成为美国最重要的电动汽车制造基地。为满足这个市场需求,伊藤忠和户田工业计划在密歇根州兴建一个正极材料工厂,当时计划2011年开始投入运营。合资工厂的总投资约7,000万美元,2015年之前会阶段性扩产,以期到时能够满足8万辆EV锂电池所需。这个合资工厂的兴建,美国政府资助了其3,500万美元。同时,户田工业也引进了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ANL)的复合正极材料技术并进行产业化攻关,为下一代锂电池的到来做着积极的准备工作。

从这些信息可以看到,日本企业正在有计划地转移现有的正极材料产能,这一方面是出于生存和发展的考虑,将相关产能转移到“成本洼地”;另一方面,真锂研究认为也可能是出于“腾笼换鸟”的考虑,为新型正极材料的产业化做准备。我们知道,日本新型正极材料技术开发工作一直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其中一些已到了大规模量产的阶段,如松下使用镍钴铝酸锂制造的18650动力电池,一旦在市场上取得大量订单,就必须要大量使用镍钴铝酸锂材料。另外,固溶体类正极材料的开发工作,日本也已到了产业化的前夜。这些都促使日本正极材料企业要在生产方面做好相关准备。

[责任编辑:赵卓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电池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电池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 邮箱:119@itdcw.com

电池网微信
产业